![YV]]3XA8}Y_JWFS@24K%Q~4.jpg](/d/file/2016-04-19/f3acd6abd641c27ecbd395ceb45c9523.jpg)
赴美前,他们需通过美国驻华领事的面试。孟国庆当时穿了一套崭新的湖蓝色涤卡中山装,所有的纽扣都扣得紧紧的。这是当时最流行的国服。孟国庆说:“一位黄头发的美国领事负责我的面试。他问我留学后还回不回来,我坚定地回答:“当然回来!”面试结束时,这位面鉴官猛地说了一句:“等我到科罗拉多,您能请我喝一杯啤酒吗?”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想不到如此严肃的场合会蹦出这么一句。后来我才知道,我留学去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就在COORS 啤酒厂旁边,这种啤酒很出名。后来,每喝COORS啤酒时,我就想起那位风趣的美国领事。”
1979年11月26日,孟国庆从北京出发,乘飞机赴美留学。这是他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穿西装、打领带,也从未吃过机上提供的如此丰盛的西式饭菜和喝过这么多的饮料。中途在伊朗的德黑兰停了几个小时,隐约能听得到伊朗的枪声。
孟国庆等留学生从北京语言学院出发时差不多是一飞机人,不少人要在巴黎留下或转机去其他国家。到巴黎了,他们穿着当时国内最好的“银枪呢”大衣,其中绝大多数还是黑色的,在五光十色的戴高乐机场里分外醒目。

又经过十余小时的航程,他们抵达华盛顿机场,中国驻美大使馆派专人来接他们。作为首批第8期出国留学生,他们出发前都已联系好了学校,孟国庆被安排到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两年。四天后,孟国庆离开华盛顿飞往科罗拉多,开始他两年的留学生活。中国驻美大使馆给他们发了毯子、床单等四件套卧具。前半年,每人每月发20美元的零花钱,其他的凭票据到大使馆实报实销。半年后,每人每月500美元生活费,用于租房和学习生活的开销。
刚到美国,一切都是陌生的。前半年,孟国庆不敢一个人上街,一是路不熟,二是担心有敌对分子挑衅和捣乱。况且,国家那时候对他们也有规定,外出不能单独一个人,至少两人结伴。“这个规定到后来闹了不少尴尬事,就被取消了。”孟国庆说,“美国人很热情,熟了之后就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有一次,一位留学生受邀到美国朋友家参加派对,因国家规定不能一人单独行动,他就带了另外一位留学生一起去。不速之客这种事情是不符合美国人的礼仪的。他只好编理由说,正好路上碰到,就一起来了,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还有一个更令孟国庆头疼的事情,就是不会用电脑。出国前,孟国庆根本没见过电脑,更别谈使用了。当时在美国,电脑也不像现在那样人人都有,而是要凭卡使用学校的电脑。为了学习电脑操作,也为了省些钱,孟国庆就到电脑室里“偷师”,站在旁边看别人如何操作,硬是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学会。这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孟国庆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高压水射流破碎技术,成为中国第一个赴美留学进修该专业的人。这项技术的研究当时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而美国在设备和技术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孟国庆早早做好了计划,准备学成回国时多一些资料回国。于是,他一边学习,一边收集资料。“当时复印一页资料要10美分,对我这个穷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我只有节衣缩食,有省下的钱来复印资料,以报祖国对我的知遇之恩。”孟国庆说,“在国外的日子里,对祖国从来没有这么热爱过。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的发展,对祖国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狂喜不已,甚至连看到 Made in China 的商品也会高兴好久。”
孟国庆出国时,已经37岁。当时我国规定,凡35岁以下者到美国读研究生,35岁以上者都作为访问学者。读研究生的由中国大使馆负责一年的学费,访问学者主要是进修,上课不用花钱,只要教授同意就行,可以不参加考试,也不计学分。作为访问学者的孟国庆频频联系教授上课,经常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还自费参加了美国第一届水射流研讨会。就这样,在美国的两年时间,孟国庆共收集50多公斤的技术资料,带回了国内。
![~E%P]3(MEV`K`D)7~YR6ZNN.jpg](/d/file/2016-04-19/b59d40125807bf341fb1c86d1ffe91ce.jpg)
想家是所有留学生的共性,孟国庆也不例外。那时候想与家里人联系并不容易,打电话一是太贵,二是也不方便。于是便写信。后来发现寄信也不便宜,便找到了一种更便宜的方式,寄邮简。这种三折的邮简不用装信封,就像现在的明信片一样,又比明信片能够写更多的字。孟国庆就用这样一种方式与太太鸿雁传书,寄托相思。
1982年,孟国庆如期回国,重新回到煤炭部兖州煤矿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年,调到上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研究院。1996年6月,加入致公党。他说:“30多年来,我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一直在努力。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参与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能献身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我莫大的幸福和无上的光荣。”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