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图书
《低碳思想》
《中国留学生在上海》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低碳化生存:城市更美好》
《中国民办博物馆经营探索》
《李克欣闲谈建筑用能》
 更多图书
您当前的位置:桐欣书库

作者

李克欣 主编

出版日期

2013年11月第一版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页数

216页

责任编辑

鲁培康

装帧设计

一步设计

创意策划

中国留学生博物馆

定价

30.00元

内容简介

 

上海是近代中国留学生的"家门"。

他们中的大多数从这里走出华夏大地,含辛茹苦努力学习西方知识,掌握技能。又多从这里回到炎黄故里,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以及上海乃至全中国的社会大变革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1872年8月12日,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在容闳的带领下首次赴美留学。

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就梦想让中国青年赴美留学,借西方之学术改造中国,使古老落后的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经过了18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在上海梦想成真。

十年后,留美幼童全部撤回上海。当时的情景:"上岸前,我们幻想有热烈的欢迎在等待我们。天啊!全成泡影。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120名留美幼童天资聪明,至少50人分别考入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可是,当时的祖国,并不需要他们。至于其中的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那都是近30年以后的事情了。

1919年3月15日,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来上海,欢送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留学生出国。吴玉章在欢送会的演说中说,希望留学生们能够"求得最新之学术归而整理本国国家"。又是近30年以后,创建新中国的功勋中,有多少他们的身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第二野战军政委邓小平,上海市市长陈毅,等等。

上海是近代中国留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家园。

1905年7月1日,寰球中国学生会在上海青年会会议厅举行成立大会。2004年9月28日,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在华山路905弄12号揭牌。两个留学生组织,恰巧相隔100年。留学生为留学生服务,是两者的历史交集。

寰球中国学生会是留学生李登辉在上海青年会的影响下,创办的一个以留学生为主要会员的组织,希望通过加强会员之间的互相联络,实现会员之间的互助。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是由部分归国留学生在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指导下,创建的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旨在为留学生提供"家"的服务,助力留学生事业成功。

寰球中国学生会为近代的中国留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08年开始,从中国留学生出国时帮助办理"出发事宜",到留学生归国时帮助介绍职业,寰球中国学生会对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整个留学生涯做到了自始至终的服务。寰球中国学生会是当之无愧的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留学生服务机构。

上海是近代中国留学生成就事业的沃土。

留美学生穆藕初,1914年回国创业,仅6年时间,连续创办三大纱厂,总资本额达白银500万两而称雄业界。1919年,中国工程学会创始人蔡声白自美国毕业回国,到1924年,蔡声白已经成为丝织业的传奇式人物,名声大震。这些身无分文的穷学生,短期内在上海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堪称奇迹。

张公权,1907年东渡日本,庆应大学师从著名银行家堀江归一,1909年被迫提前回国。几经周折,后经梁启超推荐,长期任职中国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现代化建设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陈光甫,首位获得美国沃顿商学院MBA学位的中国人,1915年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短短二十年间成长为中国第一大私人商业银行,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文化事业达于极盛。汇集当时全国第一流的文化人才,在文化发展方面具有导向性,在文化鉴赏方面具有权威性。中国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特别突出,文学巨匠鲁迅、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漫画家丰子恺、艺术家刘海粟、泥塑家张充仁等,都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早期留学欧美的中国留学生,多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主。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不贪图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学业有成,即想以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国后选择了上海,或从事科学研究,或从事技术工程,为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上海是近代中国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许多近代中国留学生为上海都市的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参与实施"大上海计划"就是他们回馈上海的代表性作品之一。1929年8月,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成立,按照孙中山先生要将上海建成一个"东方大港"的宏伟目标,以图通过另建新市中心区,继后推进完成整个宏大的"大上海计划"。该委员会聘请留学美国的著名建筑师董大酉为顾问,由其设立建筑师办事处,负责新市区建筑工程的设计。

董大酉的设计思路是让江湾市中心区的公共建筑凸显中国建筑的固有特色。对此,梁思成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评论道:这些建筑"能呈现雄伟之气概"。董大酉的名字已和"大上海计划",以及他所设计的那些美仑美奂、兼具中西特色的建筑一起,被铭刻在上海城市发展的记忆中。

简单梳理近代中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成长过程是容易的,回忆成功的过去更是轻松的,然而,回忆出来的成功捷径往往不能简单地再次复制成功。以史为鉴,是本书编辑出版的主要目的。

我们已经注意到,书名《中国留学生在近代上海》涵盖的内容偏大一些,实际上,本书只用几个典型案例来表述近代留学生在上海的成长经历,并没有收录今天活跃在上海的留学生的成功案例。

今天的上海,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新时期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留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居全国之首。其中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占90%以上,留学生中有两院院士113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15人次,100多名留学生担任领导职务,入选"千人计划"高层次专家808人,他们为上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另外,上海留学生企业总数已经超过45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部分留学生企业正在为上海的创新发展奋发有为。

这一大批留学生在当代上海的成长过程更是我们的关注对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版续集,重点研究留学生在当代上海的成功经验。

本书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全书框架结构由张剑、段炼设计;陈凌撰写序章,冯志阳撰写第一章,张剑撰写第二章、第六章,裘陈江撰写第三章,江文君撰写第四章,段炼撰写第五章、尾章;张剑、陈凌负责全书最后的统稿工作。

期望留学生在近代上海的发展轨迹,能对今天的你我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