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这一主题突显了博物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过去博物馆的愿景主要在于保护和展示自身的收藏,目前这一愿景正在被更加尊重文化本质特征的新观念所取代,即博物馆应该在研究、提供、获取、开发和共享其所在地域知识的同时,为参观者提供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观赏、学习和领会这些文化内涵。
2016年5月14日,为庆祝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围绕“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这一主题,举行“回归:一种刻骨铭心的美丽”纪念活动,民盟上海交运总支、电业总支、证券总支的80余位盟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大家参观了中国留学生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与专题展厅,通过浏览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对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历史、社会和科技进步,以及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有了深入的了解。



还有许多参观者在留学人名墙前驻足,根据自己所知的人物姓名进行查找,阅读他们的生平简介。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孙女陶海宁、曾孙陶侃参加了本次活动。二人在留学人物查询系统中查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留学资料,十分激动,与之合影留念。


参观结束后,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回归:一种刻骨铭心的美丽》的演讲活动。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执行馆长李欣欣在演讲活动中致词,她说,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不仅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景观,也应该指那些浸润于人类血液中的文化精神。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多年来通过举办展览和活动,展示和传承中国留学文化和中国留学精神,取得了良好效果。

演讲人王海波先生是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民盟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秘书长,他在演讲中向大家介绍了陶行知、闻一多、李公朴等民盟重要创始人物的事迹,带领大家穿越中国留学文化历史时空,触摸中国留学生的美丽心灵,感受始终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中国留学精神。

大家还参观了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张智栋亚洲艺术创作交流中心。并在国旗下合影留念。


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执行馆长李欣欣、陶行知先生的孙女陶海宁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桐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