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对海归群体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海归回国就业优势已经不明显,部分海归毕业生还羞于提留学经历,而绝大部分海归群体都会在初期经历一段“迷茫期”。事实上,海归群体就业优势的下降,早已不是这一两年才出现的新景观,只不过在最近一两年里,海归群体的就业优势变得越来越不值一提,所以便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以2017年为例,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同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上一年增长11.19%,达到48.09万人。2017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为795万,刨掉选择深造的几十万人,这意味着15个人里就有一个海归。如此高比例的海归,意味着海归群体本身很难保持原先的“精英率”。正如985学校的含金量在下降,海外学校学历的含金量也在下滑,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当一个群体规模足够大时,它自然会被祛魅。今天,即使是欧美顶尖名校的毕业生,也不能确保回国之后就能找到不低于预期的岗位。这是因为中国正处于剧烈变化的阶段,就像一些海归毕业生所感慨的:回国之后发现人脉、工作节奏内容,甚至周边的街景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某种程度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地方是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也许一条街道一百年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样的,人们的观念、企业经营法则、政府运转制度都仅仅是在做出微调。
在一个静态的环境中待久了,即便学到了不少成熟规范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回到一个动态的、不成熟、不规范的环境中,自然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当然,只要求职者在海外求学期间做到了认真踏实学习,那么只要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来考察国内情况,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和期待,最终一定会获得一个不错的结果。
那些最终无法适应,甚至不敢出门、羞于提起海外留学经历的同学,要么是心理调整的能力还差一点,要么更有可能的就是在海外留学期间,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尽管导致这一情形的原因很多,但在客观上,海外留学的门槛被大大降低,经济能力在推动海外留学的原因上占据了极大比重,导致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做好留学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就已经被安排出了国。
因此,部分海归群体就业上的困难,很可能是多年以前就埋下的种子。也许是提供资金支持的父母试图用一个海外学历来弥补自己孩子成绩上的不足,但这种做法本身很可能给孩子挖了一个更大的坑。因为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所以这些孩子(包括许多低龄留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志趣是什么,应该从事什么,仅仅是把海外留学作为求职市场的一记加码,这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在留学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海归不再神秘,就业优势也不再明显。这一结果反过来警示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留学计划,应该做更充分、更详细和更体现孩子自身意愿的设计与准备。在全球化不可阻挡的今天,海外留学可以开拓视野,可以近距离体验不一样的社会文化,也能学到古老或前沿的知识。这些东西都比就业更加重要,因为就业只是一个人学习、成长、毕业的副产品,只要认真融入、认真学习、认真生活,这样的海归肯定有充足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