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从钱学森到黄大年

时间:2017-09-05 09:17:08  来源:神州学人  作者:神州学人

世界发展,潮涨潮落,风云变幻。

在东亚大陆,一个古老的民族,从苦难中走出,朝复兴而去,向梦想迈进。这一历程如此艰辛。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这个民族的崛起赴汤蹈火,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这一历程如此辉煌。无数英雄将“小我”融于“大我”,用民族精神铸起爱国主义的丰碑。

这个民族,就是怀揣“中国梦”的中华民族。

在这个民族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负强国之责远赴海外,学有大成之后,又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民族复兴顽强拼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现了两次海外科学家归国潮。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中,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历尽艰辛,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才封锁回归祖国,奠定了我国多项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开创了多领域科技应用的新局面;一次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梦的感召下,以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家,心怀大我,至诚报国,助推祖国的科学事业飞速发展。

这两次归国潮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在科学家身上的一脉相传,也有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统一,更有个人追求与国家梦想的高度契合。

从钱学森到黄大年,不同的时代,一样的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的时代,相同的选择——回国,不需要理由!从钱学森到黄大年,两代科学家掀起了两次归国潮

“中国人能现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1938年,历史学家蒋廷黻这一世纪之问,道破了中华民族百年的使命与追求。“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庄严宣告,似惊雷,划破苍穹,冲向九霄;如号角,澎湃激昂,召唤海外赤子。

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1000多名留美学生为了祖国光明的未来,不畏艰辛奔向新中国。

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们是那么义无反顾,那么决绝果敢,仿佛当初的离开,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1950年2月,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步兵师,我宁可将这家伙击毙,也不让他回到中国!”无端的刁难接踵而至,居住被监视,自由被限制,甚至一度陷入囹圄。然而,钱学森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沸腾。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携妻儿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他动情地说:“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物理学家彭桓武这句话掷地有声,道出了很多海外科学家的心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人类迈进新世纪,中国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盛世。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跃升至世界第二,国力日益强大。香港澳门回归、奥运世博举办、航天潜海成功、“一带一路”开启……祖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如春风,荡漾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报国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祖国的发展,总书记的召唤,激发了那些在海外站在世界科技高峰上的华人科学家的报国之志。他们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来,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归国潮。

黄大年,世界顶尖的地球物理学家,在他的研究领域,他始终是一位被追赶者。卓越的成就也换来了优越的生活,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但在他眼里,这些都不是他的,祖国才是他的唯一。

“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11月24日,黄大年抛掉所有毅然回到祖国、回到吉林大学,成为“千人计划”专家到东北发展的第一人。

“我愿意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做科研!”这是施一公的决心。施一公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中,实验室的面积是最大的,科研基金也是系里最高的,500多平方米的独栋别墅,1英亩的花园,但这些在一夜之间都被他抛在身后。当清华大学发来邀请后,他只思考了一个晚上就做出了答复:回国!

和大多数被引进的专家们不同,作为已在国际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李学龙回国却是“毛遂自荐”。2009年,背着双肩包,李学龙敲开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人事部的门。在与所长进行了短短10多分钟的交谈后,李学龙便决定在这里“扎根”。他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在前沿做了多年研究,就是想回国做国家需要的事。那时,李学龙只有33岁,却已是在国际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学者。

……

时势造英雄!强国梦与中国梦引发了这两次归国潮,而两次归国潮则造就了这些科技英雄!

据统计,第一次海外科学家归国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有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学者和留学生回到祖国。他们当中包括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朱光亚、童第周、王大珩、钱伟长、钱三强、竺可桢、林巧稚……这批海外学子在实现强国梦的征途上默默耕耘,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

而自2008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引才项目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名,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进总量的20余倍,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

“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五千年浩渺深邃的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成为钱学森和黄大年们精忠报国的强大力量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神奇的生命力,历久而弥新。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总书记的话,恰恰透视出两次归国潮的精神实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合力超强的民族,她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以及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最根本的灵魂和命脉就是民族精神,就是家国情怀。自古以来,无论文臣武将还是布衣草野,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想和追求。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无论太平盛世,还是危亡关头,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气概始终如一,气贯山河。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葛洪的“烈士之爱国也如家”,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折射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爱国主义出英雄。“英雄者,国之干”,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但不同的是,我们更加崇尚英雄身上那种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这种民族英雄主义的“兼济天下”,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是“王师北定中原日”,是“不教胡马度阴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古至今,无论是国人接受的教育,还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最多、最让人记忆深刻的都是那些奋起抵外辱、慷慨赴国难的大英雄。而这种英雄不仅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士,也有“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文人,更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普通百姓。这些英雄的气节和义举世代流传,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无论是治国兴邦还是抵御外辱,中华民族的英雄层出不穷。这种舍生取义、爱国报国的价值观,这种“家天下”的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精神脊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总有些东西如影相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正是这种繁衍生息不断发展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众多仁人志士把个人的价值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久受传统文化熏陶,家国情怀十分浓烈。他出国时,他的父亲钱均夫认为中国之所以挨打,就是因为没有好的武器,曾希望钱学森去学习机械制造,以后再回来振兴中国重工业。钱学森在美国20年,既不买房,也不买保险,亲历日本侵华之痛的他说:“反正我是要回国的。”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哲学教授,邓稼先从小就饱受传统文化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召开了“庆功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为了避祸,他不得不南下昆明。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邓稼先秉承父志,一生都在与核武器打交道。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的叔父是国学大师钱穆,家学深厚。钱伟长入清华不久,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面对外敌入侵,家国破败,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从此,“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句话伴随他一生。

物理学家程开甲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一干就是20年。有人曾说,程开甲如果不回国,成就会更大。程开甲却回答,我不回国成就或许会更大,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我的祖国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幸福哲学。

黄大年的父母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父亲去世时,黄大年不在身边,父亲最后一次和他通话时嘱咐他:“你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你要记住,你是一个有祖国的人!”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大年,你要早点回来,为国家做点事情……”这种国为大、家为轻的情怀,不正是代代传承的中华文化之魂、民族之根吗?

黄大年经常和别人谈论邓稼先,他还曾在朋友圈里提出“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义无反顾”的,还有施一公。父母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作为世界有影响的结构生物学家,他被誉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时,他回答:我觉得我欠了中国一些东西!

这就是最深沉的情感!

……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说,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是的,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氤氲下世代传承的道义担当,是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是黄大年的“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从强国梦到中国梦,钱学森和黄大年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心怀大我,砥砺前行,谱写出两个时代的报国壮歌

林语堂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是的,梦想是生命的灵魂,是心灵的灯塔,是引导人走向成功的信仰。有了崇高的梦想,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梦想就会成为现实,奋斗就会变成壮举,生命就会创造奇迹。

这两次海外科学家归国潮,正是科学家个人的追求与祖国命运的统一,是个人的梦想与强国梦、中国梦的高度契合。

新中国的成立是民族振兴最关键的节点,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大批人才的助力。而钱学森等海外华人科学家,他们的追求正是为祖国服务,他们的梦想就是实现强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从强国梦到中国梦,既是一种延续,也是一种发展。中国梦的目标更加宏伟辉煌,激荡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

从1994年起,“百人计划”“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计划相继实施,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普遍好评。

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千人计划”,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国家、地方和用人单位引才项目竞相发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潮澎湃而至。

黄大年回来了!

黄大年又影响了一批科学家相继回国。

黄大年的梦想是把我国的地球物理研究推向世界的顶峰,把地球变成透明的。为了这个梦想,黄大年忘我拼搏,惜时不惜命,被誉为“拼命黄郎”;为了这个梦想,他的生活除了出差就是加班,深夜的地质宫办公室里,常常只剩他一个人;为了这个梦想,他在飞机上晕倒前,还不忘嘱咐身边的人,一旦自己不行了,一定要把电脑交给国家;为了这个梦想,他在重病入院的时候还在给学生讲解问题,还在和同事研究工作……回国7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以他所负责的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的结题为标志,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陈十一是国际上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方法被汽车公司与石油工业界广泛应用于设计中。2005年,他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从没有一个员工和只有约100平方米的小楼起步,把北大工学建设成了世界排名30左右的优质学科。在中国办一所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或学院,为“中国创新”培养人才是陈十一的一个梦想。2015年,带着梦想,陈十一来到南方科技大学担任校长。他说:“中国梦对我们这批出国者来说从来没有丢失过,它是我们灵魂中最深层次的东西。我的梦想也只有在祖国才能实现。”

……

还有在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研究取得6个“世界首次”的科学家潘建伟;在电力系统领域贡献了很多个第一、第一位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的留英中国学者宋永华;首位取得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职位的华人科学家、世界上较早进行跨学科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学家张奇伟;世界著名的基因结构发源地——长岛冷泉港试验室高级研讨组的3个主持人之一、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Kuhmo奖获得者、领导的实验室所取得研究成果成为行业标准的邓兴旺;被SCI收录的文章达160篇、被引用次数达3000多次的加拿大联邦政府自然资源部地学界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陈镜明……一大批站在各自领域前沿的科学家带着梦想回到祖国,加入到为祖国、为民族圆梦的伟大奋斗中。正如回国创业的武宁说的那样:“个人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梦的实现紧密相连,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上,让人生出崇高的使命感。”

正是这一个个梦想,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这一朵朵浪花,汇聚成了国家振兴的滚滚洪流!

透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海外科学家归国潮,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与中国梦的强大感召力,让我们看到了身处不同年代的海外科学家相同的价值追求,更让我们看到了海外科学家顽强拼搏爱国报国的炽热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坚定地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是的,从钱学森到黄大年,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的正是中国精神的光芒;从钱学森到黄大年,他们就是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来源 | 吉林日报(记者 张育新 伊秀丽 刘怀 孙春艳)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留学博近期活动
相关文章
   英媒:中国留英学生专业兴趣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留学生“较真”,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反馈
   留学圈的“爱马仕”效应:背后是解不开的“
   上海新举措支持事业单位招聘境外人才
   习近平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
   这位邻国总统,在中国度过了最难忘的70岁生
   英媒:赴华留学有三大好处
   教育部:关于调整疫情期间对跨境远程文凭证
   反向留学背后:为何他们情愿扎堆去国外?
   升学规划更多样 交叉专业受青睐 中国留学生
留学博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