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高端科研人员最吃香 重庆砸重金抢外来人才

时间:2017-05-08 16:55:56  来源:  作者:

54岁的生物医药分析员蒙敏博士今年2月离开了生活了超过20年的美国,回返重庆老家,准备创立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平台。和一般“海归”不同的是,蒙敏这次回来,将获得一笔最高可达2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40万7000新元)奖励金,她打算用来购买靠近公司的房子,并把一部分钱投入公司。

此前在美国科文斯(Covance)生物医药分析实验室任职高层技术官的蒙敏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强调,自己不是为了奖励金才回国,这笔钱仅是一笔额外花红。更重要的是,她组建的公司未来招揽外来人才时,也可为他们申请鸿雁计划下的奖金。“毕竟,money is money, right? (钱还是钱,对吗?)”习惯中英混搭的蒙敏这么说。

近年来,力推经济发展的重庆积极招揽人才,奖励计划条件一个比一个优渥。重庆市政府上月推出“鸿雁计划”,打算五年内每年引入1000至2000名海内外高端研发人才,按照能力、声誉、影响力等指标,将人才归为三类, 奖励金额顶限分别为200万、100万和30万。此外,重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上月也推出了多项政策,给予外籍高层人才等群体签证、出入境、停留居留等行政便利。

蒙敏是“鸿雁计划”下首批受资助的人才之一,将与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合作,成立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与国际接轨的研发服务。此前在美国,蒙敏曾领导科研团队建立国际领先的核酸药物检测方法、验证模型和分析技术,在科研圈已累积一定名气。

那为何选择在54岁时放弃美国的稳定生活,回到重庆?已入籍美国的蒙敏回答,除了希望为家乡贡献技能,她也感觉到重庆对人才的强烈渴望:“我第二天报到时,一个个两江新区部门管理员都来了,不到10分钟,办公室就有七八人,他们当场建立‘蒙敏项目服务(手机微信)群’,从项目负责人到宣传人员到专家,个个有求必应,帮助我们落户,让我非常感动。”

广东浙江也求才若渴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蒲勇健向本报分析,除了重庆,其实中国沿海一带的广东、浙江等近年来都是求才若渴,相互竞争吸引高端科研和金融人才,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

从“走出去”的角度看,越来越多中企开拓海外市场、进行海外并购或在海外上市,他们都需要掌握技术的外来人才推动。而在“引进来”方面,外来人才往往能带来一批新项目,间接促进新产业的发展。

以重庆而言,蒲勇健指出,相对于大力发展金融业的原市长黄奇帆,今年1月履新的重庆市长张国清不断强调发展实体经济,重庆这方面的顶尖人才较稀缺,必须加大力度引进。

在这场“抢人才”竞赛中如何与其他发达城市竞争,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咨询服务公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常务副总裁任国雷受访坦言,重庆需要继续提高国际化水平,来吸引外籍人才。

他指出,工程设计业方面,重庆目前缺乏两类人才,必须往外寻找:有英语沟通能力的管理人才和先进技术人才。目前,该公司聘请30多名来自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台湾的外来人才,占公司编制约8%。

任国雷认为,除了提供优渥薪酬或金钱奖励,有两个“国际化”元素尤其关键:首先,外来人才需要适宜的工作平台,如果本地和海外的做事方式差距太大,人才可能就不愿意前来常驻。例如,项目管理的预算、考核和评估,是否与国际标准一致?其次,外来人才的生活配套必须解决,这包括需要有足够国际学校和医疗设施,这方面是重庆目前较显著的短板。

“鸿雁计划”提供的高额奖励金固然诱人,但任国雷认为,对外来人才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得到“一站式”服务,让入驻、工作与生活体验更快捷、简便和舒适。

除了吸引外来人才,同等重要的是留住这群人。蒲勇健认为,“鸿雁计划”等政府或企业推出的红利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计划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任国雷则指出,企业必须为外来人才进行适当职业规划,确保他们在两三年任期间,有明确的项目计划等目标,以激发他们全力以赴。

海归专家盼在渝实现自我价值

蒙敏坦言,回到老家有些“水土不服”,毕竟在美国做生物医药分析,有一套既成的商务发展体制支撑,效率更高。相比之下,重庆的生物医药业因当地政府早年将资源转向汽车、电子等行业,有一段时间陷入滞后状态。

重庆两江药物公司总经理贺耘便指出,生物医药过去在重庆发展体量不大,以仿制药居多,如今需要更多前沿新药的开发人才。

虽然起步不易,但蒙敏认为,和上海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到重庆创业可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她坦言,海归去到一线城市,可能落入“you are nobody”(你谁也不是)的窘境,但在生物医药发展相对落后的重庆,“我来到这里不会消失”。

两年前从新加坡移居重庆的重庆香江财富商业管理公司运营物业总监卓飞(36岁)则认为,重庆人的特点是热情、包容,这份特质渗透到职场,她从未感觉自己因是新加坡人或“空降兵”而被排挤。

她说:“在新加坡工作,感觉像是零件,也不需太多沟通,但在这里,大家比较能发挥个人特色。” 但她同时希望,能将新加坡系统化管理的一些精髓带到重庆职场,做到信息、制度和系统透明化。

夹着“海外人才”的头衔,又享受比本地同行更优渥的待遇,蒙敏则期许“外来”与“本地”的差别会慢慢淡化。“三五年后,你应该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并把社区里的人带出去,不要一直强调‘外来’,这也没什么好骄傲的。”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留学博近期活动
相关文章
   英媒:中国留英学生专业兴趣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留学生“较真”,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反馈
   留学圈的“爱马仕”效应:背后是解不开的“
   上海新举措支持事业单位招聘境外人才
   习近平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
   这位邻国总统,在中国度过了最难忘的70岁生
   英媒:赴华留学有三大好处
   教育部:关于调整疫情期间对跨境远程文凭证
   反向留学背后:为何他们情愿扎堆去国外?
   升学规划更多样 交叉专业受青睐 中国留学生
留学博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