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百年撷忆010——欧美同学会当年还是举行婚礼的好地方

时间:2017-04-21 09:47:32  来源:欧美同学会  作者:欧美同学会

欧美同学会自从有了南河沿会所,举办的各种活动就一直丰富多彩,除了每年春季都举行的会员大会,还经常有规模不等的演讲会、聚餐会、舞会等,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会员的学识,增进了会员、会友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会所的活动还经常有外国会友等欧美人士参与,因此起到了开展民间外交的作用,不少活动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气息,具有引进西方文明、移风易俗的意义,如举办新式文明婚礼等。梁实秋、周培源、汪德昭、陈西滢等结婚时都是在会所举办新式婚礼。1926年,陈西滢与凌叔华相恋两年后在会所举行婚筵,胡适作为证婚人,发表即席贺词:“中国夫妇只知相敬而不言相爱,外国夫妇只言相爱而不知相敬,陈君与凌女士如能相敬又能相爱,则婚姻目的始得完成。”这一通“婚姻哲学”赢得一片掌声。

据南方都市报刊登一篇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的口述:

 “他们(小编注:口述者父母)的婚礼是在东城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举行的,大概是在下午四点举行,婚礼很隆重,这些老照片都还在。欧美同学会的婚礼主要是亲朋好友、同学等等,有近200人参加,晚饭是在欧美同学会吃的简单西式自助餐。婚礼上他们穿的是西式的结婚礼服(白色婚纱和大礼服)。”

据老会员回忆,一些会员的儿女的婚礼也选择在会所举行。如时为清华学校国学研究室主任的吴宓在日记中记载:1925年4月12日(星期日)下午“三时,南河沿,欧美同学会,赴李同及周寄梅女公子婚礼”。

0.jpg

大名鼎鼎的梁实秋相信各位学长没有不知道的。下面这段摘自网上某百科: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  ,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与梁实秋结婚。育有三女一子,长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长子梁文骐;四女梁文蔷。

程季淑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曾官至直隶省大名府知府,父亲是家中长子,在北京经营笔墨店。1921年冬,梁实秋与程季淑初次约会。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已深深为对方吸引,北平的一些优雅场所几乎都印下了两人的足迹。1923年,梁实秋结束了8年的清华生活,按照学校的要求打点行李准备赴美留学。

1927年2月11日,学成回国的梁实秋与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

01.jpg

1937年7月28日,北平陷落,梁实秋觉得自己早先的政论很可能招致灾祸,而且有朋友暗示他已经上了日军的“黑名单”,上上之策是逃离北平。可岳母已是年老体衰,不堪奔波之苦。他和程季淑权衡几日,决定他一人先走,待局势稍缓,再作打算。1943年春天,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当她和孩子们带着大堆行李站在梁实秋面前时,程季淑时年43岁,眼角已见皱纹,耳旁已有白发。梁实秋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又不忘著译耕耘,眉宇间也露沧桑。

 1974年,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幸福地安度晚年,然而,4月30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她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1.jpg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留学博近期活动
相关文章
   英媒:中国留英学生专业兴趣发生重大转变
   中国留学生“较真”,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反馈
   留学圈的“爱马仕”效应:背后是解不开的“
   上海新举措支持事业单位招聘境外人才
   习近平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
   这位邻国总统,在中国度过了最难忘的70岁生
   英媒:赴华留学有三大好处
   教育部:关于调整疫情期间对跨境远程文凭证
   反向留学背后:为何他们情愿扎堆去国外?
   升学规划更多样 交叉专业受青睐 中国留学生
留学博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