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松江区方塔小学的小学生和家长60余人在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参加“科学用电在身边”科普展系列活动,通过观看科普动画、动手做实验、参观专题展览、操作实验仪器,度过了一个收获颇丰的周末。

手抄报活动
赠送科普书籍
为使更多小学生参与到“科学用电在身边”科普展系列活动,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于2022年底在小学生中征集“节约用电”手抄报,方塔小学的同学们踊跃创作,投稿40多份手抄报。博物馆精心准备了科普书籍作为奖品,在活动签到时赠送给了优秀手抄报的小作者们,鼓励他们将自己所画的节约用电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画得好更要做得好。

动画连连看
电力知识小课堂
活动中,同学们和家长首先观看了《安全用电小知识 科普动画连连看》。动画由十个科普篇章构成,讲解了“电是怎么来的”“发电厂的工作原理”“什么是静电”等电力基础知识,还有“取暖器和电热毯如何安全使用”“共享充电宝如何安全使用”“高压电线下面可以钓鱼吗”“雷雨天如何预防触电”“儿童在在家庭中如何预防触电”等贴近每个同学现实生活的安全用电知识。通过观看这些寓教于乐的趣味科普动画,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避免生活中发生危险的用电行为,也充分认识到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自己动动手
水果发电实验室
活动的实验环节,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到“水果电池”的概念。水果电池的原理和最早的化学电池有异曲同工之妙。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将铜片和锌片作为两个电极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制成了最初的化学电池。在“水果钟”实验中,一个电极是铜片,另一个电极是锌片,电解质是果酸。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而电子的定向移动就产生了电流。

在家长的协助下,同学们通过将导线,铜片,锌片等小道具与苹果、橙子等水果相结合,完成了“水果钟”的制作,更直观地学习了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许多同学都准备回家后继续探索水果种类、大小、数量对发电时间长短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电力知识的兴趣。

参观科普展
科学用电在身边
展览分为五大版块,主要介绍了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的相关知识。除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展板外,展览中还布置了许多可供同学动手操作的实验仪器,有立体磁感线演示实验、摩擦产生静电演示实验,还有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感应实验、手摇发电机演示实验等。

许多同学都对静电感应起电机尤为感兴趣。他们一边摇动手柄,观察两根放电杆之间产生的火花放电现象,一边认真听着志愿者讲解起电机的放电原理,灼灼的目光中满是渴望探索科学知识的好奇心。

本次展览还将手抄报征集活动中小学生们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了展示,参加活动手抄报的作者兴致勃勃地寻找着自己创作的手抄报并与之合影,还不时在其他优秀作品前驻足讨论。

本次活动中,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桐欣志愿者队伍的志愿者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参加了志愿服务,无论是在赠书的签到处、观看科普动画的多功能厅会场,还是在人气爆棚的科普展览、操作实验仪器中,都有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有的为同学们发放书籍、有的协助引导观众,还有的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担任科普讲解员,在展厅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为科普活动的顺利安全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用电在身边”科普展系列活动是2022年松江区立项入围科普项目,由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主办,松江区中山街道科协、致公党松江总支协办。为惠及更多观众,展览展期将从原计划的2月底延长到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