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阙之玫找到了自己的外公苏德隆


苏德隆(1906—1985) 留学印度、美国、英国,博士。号光熙,江苏南京人。
我国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和医学思想家,我国流行病学奠基人之一,一级教授。
1935年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创办颛桥卫生所,并任沪郊农村协进会卫生主任,义务行医,开展生活教育运动。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任上海联合防疫委员会巡回清洁队主任,为各收容所难民诊疗并灭虱,发明“折叠式干热灭虱器“。
1938年应召奔赴内地,任卫生署医疗防疫总队队部医务主任及第一大队大队长,负责近前方及沿交通干线的难民防疫工作,对难民及城市居民进行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等急性传染病及虱患的防疫和调查研究工作,组织力量扑灭了长沙、衡阳和桂林一带的霍乱流行。在广西宾阳地区看到血吸虫病的危害,开始了血吸虫病的调查和钉螺生态学的研究。
1941年任卫生署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教务长,以培训战时卫生人员。
1942年赴印度霍夫金Haffkine细菌研究院做短期培训。
1943年返回重庆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副教授(歌乐山);
1944年经卫生署推荐,获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公共卫生学院学习。1945年毕业,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1945年入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院院(University of Oxford,School of Pathology)及社会医学研究所,194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研究时,发现新抗菌素,被命名为“Micrococcin”,并被接受为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微生物学会会员。
1948年冬回国,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先后任微生物学科主任、流行病学教授、公共卫生科科长、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系主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发明防御血吸虫感染的“防蚴笔”、“防蚴衣”,总结出肝癌病因的新理论。是世界上首位全面阐明钉螺分布规律的学者。为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等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7年以后,兼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卫生学会主任委员,全国流行病学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寄生虫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流行病协会名誉委员等。
70年代开始用改善环境的宏观控制方法来降低长江水系肝癌的发病率,无数民众因此受益。
1972年夏查明沪郊皮炎大爆发病因并扑灭,世界首位定义“桑毛虫皮炎”名词并载入医史。
1979年1月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
生平发表论著有《钉螺生态学研究》、《血吸虫病预防研究汇编》、《饮水与肝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联系与因果》、《肝炎与肝癌的关系是否为因果关系的正反论证》、《指数曲线在除害灭病工作中的应用》等278篇。
1930年代两次主编《卫生》(师范学校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解放后三次主编《流行病学》全国统编教材,将流行病学研究扩大到非传染病,标志着我国流行病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共主编教材和讲义15部。主(副主)编参考书9部,主编《辞海》(卫生学部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卫生学部分)等。参编(译)参考书1部。
1962年4月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和1984年分别当选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九、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4年任第四届上海市政协委员,1977年、1983年任第五、第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3月,73岁的苏德隆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3/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