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四十年
编委名单
编辑动态
编辑历程
征稿启事
来稿选登
征文花絮之一
征文花絮之二
征文花絮之三
征文花絮之四
征文花絮之五
征文花絮之六
 
 
您当前的位置:来稿选登

《留法四十年》征文花絮四

[编者案]

每周一期的《留法四十年》花絮如约而至。

7月17日,收到邢国樑老师的《雪月早春》,竟然是1983年的手稿,令我惊喜不已。为了《留法四十年》,他又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法国高等商大学生会选举的种种趣事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彰显了他们的公平和认真。

7月23日,上海的天气依然是40度高温,《留法四十年》编审部举行会议,盘点"求学篇"征文情况是会议内容之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自5月11日发布征稿启示以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求学篇"征文字数已超过20万字。初到法国遇到的种种囧事,突破语言关的种种艰难,异国思乡的种种煎熬,在中法文化冲突中的逐渐融入,在实验室里的认真和执着,在学成之后归国与否的理智选择……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每篇文章中都有精彩的描述,勾勒出一群拥有"光荣与梦想"的留法学生的青春岁月。

下周一,7月31日,“求学篇”将截止征稿。我们知道,仍有很多的留法学生正在整理素材,酝酿构思,以便下笔有物。 如果正在写稿的同学在征文截止日之前未能完成全文,可在7月31日之前先提交文章题目备案,全文可在8月15日之前提交编委会。

我们期待着你们的佳作,期待着更多的留法学生成为《留法四十年》的著者之一。

 

"你是日本人?"教授抬头问我。这话听懂了!"不是的,我是中国人。"我连忙回答。"中国人?"教授非常惊讶。这所学校有过来自台湾的、香港的、韩国的、日本的、新加坡的学生,可从没听说过来自中国大陆的。"是的,我是!" 于是,我一口气把来历相当流利的背出来。这经过无数次打磨的"台词",果然奏效。教授为我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出国预备部六个月训练成如此流畅的法语感到惊叹!
于是,他开始好奇起来,问我来自中国的什么地方?"杭州。" "怎么写?"我在他递过来的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了"杭州"两个字,教授好奇地临摹起来。挺像样的两个字也让我惊奇。教授告诉我60年代末他曾留学日本,学过书法课。教授继续写出"郎九郎"的字样,说这是他日文的名字。后来我将教授的汉语名译成"郎科罗",其中的"郎"字就是延续了他的日语名。教授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忘记了起初的不安,我用日语简短地问答,教授果然日语流利。当时我的日语优于我的法语水平。

——《远赴巴黎,我踏上了"好色"之途》作者:宋建民

 

在巴黎短短的半年时间,让我有机会亲临现场去体会两个多世纪以前中欧文化艺术交流盛况的余韵。当时的中华文明,至少是在"园林艺术"领域里,对欧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园林人,我对此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不得不认识到,历史上这场如此积极的文化交流,更多地是以由欧洲一方以主动汲取的方式单向进行的。如果说,十八世纪是世界文明的重心进行转移的开始,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来回顾这段历史,对它的判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史实的挖掘这一简单的层面上了。

——《中法园林艺术交流与我的"留法"感言》作者:陶石

 

住在城市的法国人一般都有个供度假的乡村别墅。埃斯教授的乡村别墅在巴黎郊区圣.热曼地区。虽然房子并不豪华,但十分温馨,弥漫着朴实清新的乡村风情。尤其是他的私人图书室简易的书架上摆满了丰富的藏书,其中最吸引我的那就是40多年来他收集的法国16-18世纪的舞蹈著作、欧洲其他国家的舞蹈史书和好几百本有关社会舞蹈的书籍。好几个周末,我都随着他们全家驱车前往这世外桃源般的小别墅。白天,导师和家人在院子里劳作,种植和收获蔬菜水果,我专注在他的书房中翻阅资料;夜晚,导师和乡里邻居欢聚谈笑,我在灯光下埋头苦读。乡村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清风、泥土的芳香和小鸟的叫声陪伴着我,驱散了我所有的疲劳和孤寂;夜晚静谧的灯光照耀在泛出黄色的古书上,伴着它们散发出的陈旧气味,我仿佛穿梭在时光的隧道……我忘不了曾住过的温馨小屋,忘不了曾经伏案疾书的乡村书桌,我还忘不了周围对中国学生友好热情的法国邻居,甚至忘不了每次随我们一起乘车去乡村的导师家的小猫,因为它经常会亲昵地躺在我的披风中,朝我发出温馨的叫声……啊!这份朴素而又真诚的情意,这段平常而又铭刻在心中的经历成了我完成学业和不断进取的动力。

——《难以忘却的异国情怀,弥足珍贵的友谊硕果》作者:郑慧慧

 

由于校方并没有正式同意停课竞选,所以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餐以后,我仍像往常一样去教室上课。令我吃惊的是:当我走进教育大楼时,几乎所有的教室的门都不翼而飞了。别人告诉我,这是参加竞选的学生们干的。头天晚上,他们就把门给卸走了。贴在墙上的课程教室安排表也被一张很大的广告取而代之。于是,我只得径直走到教务秘书处询问上课的教室在哪里。等我找到了教室,刚坐下来听老师讲课,就听见从走廊里传来一阵阵高声的音乐。幸好我们的教室离走廊中心较远,故课还能勉强上得下去。教国际经济学的西蒙(Simon)教授看到不少同学到了,高兴地说了句:"哇塞,我们还算幸运"。话音刚落,"天顶"小组的成员身穿淡黄色运动衣,一起涌进了教室。他们一边唱,一边跳,有的替同学们收起了讲义,有的则擦掉了西蒙教授刚在黑板上写的讲课要点。"天顶"竞选小组的主席很友善地把老师拉出教室,请他到走廊里去喝一杯免费供应的饮料。等他喝完饮料,走回教室,教室里已空无一人,只有缕缕蓝烟在教室里弥漫。原来,"天顶"小组成员临走以前在教室里点了一个蓝色烟幕弹。

——《雪月早春——记1983年巴黎HEC商学院学生会选举》作者:邢国樑

 

虽然我们到法国留学前有六个月的法语培训,对法国的人文、历史、科技和经济情况已做了较全面的学习和了解,但到了法国之后,中法经济和社会表现出的巨大差距让当年留学法国的我们都很震惊。因为那时我们的国家非常落后,到了法国真的是感觉到了天堂一样。法国的大学有单人宿舍、学生食堂,物质条件丰富,而且每个城市每个地方都很干净,觉得中国可能永远也赶不上这么一个物质和文明都发达的国家。一个当年只有5000 多万人口的法国,其经济总量竟然是十亿人口中国的2.3 倍!也就是说人均是我们的42 倍。我们当年看到的是一个富裕强大的法国,觉得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是完全无法比拟。法国的核心竞争力是高铁、核电站、航空和航天等高科技,留法学子们也都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让中国也发展这样的高科技,让中国成为富强的国家。

——《法国情,中国魂》作者:倪金城

 

这天上午虽然下了一阵小雨,还刮着风,但市政府前的广场上仍有许多人来参观。四十多种语言的展台沿广场四周排开,组成了一个文化市场、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十点十分,随着法国民间音乐奏起,语言节正式开始。俄罗斯妇女的布拉吉和大花方巾、印尼妇女的花裙子、中国小伙的民间工艺帽都十分引人注目,我们的五星红旗尤其鲜艳夺目。随着天气好转,参观者越来越多。中国展台前来来往往的人们都被画一样的汉字所吸引,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所陶醉,竞相询问关于文字、旅游及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有位法国老人拿来了收藏多年的中国画要我们帮他翻译和解释;有些人被围棋的对弈而吸引;有些人排起了队,为的是得到一个用毛笔写的一个汉译名;还有许多人询问学习中文的事。参观的人中,有去过中国、会说几句中文的,谈起既往的中国之行仍意犹未尽,也有为中国近年来的变化所吸引而打算近期去中国的。有位法国医生说他为中国这头睡狮的觉醒而感到高兴!有位姑娘在北京语言学院学过两年,她说那两年的学习生活给她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她今天是专门来结识新朋友的。有一位学了一点儿中文的法国妇女带着女儿在我们展台逗留了几小时,一会儿帮着我们接待游人,一会儿和我们讨论问题,不亦乐乎!更有一位叫阿涅斯的妇女自始至终都和我们在一起……

——《参加国际语言节》作者:王鸣

 

坦率的讲:我学到的太多、进步的太快,而被淘汰的原因是起点太低、差距太大了!此外,中国的好问及虚心、缺乏自信、导致没有自己的独见与创新是实习受挫的关键原因。有真本事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而自强不息才是立世之本。正是初到法国的败走飞利浦,才有我后来的逐步成长,并分别在两家美国上市公司担任过业务副总裁/集团副总裁级别的高管职务、此后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注于网络化智能服务机器人的高科技公司。

——《留法的第一次挫折经历》作者:吴继勇

 

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地球村不仅是虚拟世界的村也是真实世界的村,更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地球村与传统的自然村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点。虽然地球村上的各国之间的走动和互访变得频繁和方便,就像自然村上各家各户相互走动一样容易,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在地球村上这种方便的走动也只有少数居民才能享有;虽然在地球村上借助互联网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即时方便,就像自然村里百姓之间的方便交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还有语言和文化风俗的障碍;虽然在地球村上也有国法和国际法,就像自然村有家法家规和村法村规一样,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现在的地球村还没有一个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如何在地球村上做生意》作者:王礼强

 

对,邻居,这是我第一次有了一个正儿八经的法国邻居。而来由还有些小奇妙 :房东太太是一位很渊博的女士,著有关于卢浮宫的专门指南。在刚刚住进去的几周里,我常把攒着的一些衣物穿过熙攘的街道,到他们家去洗涤。言谈间,会说起房间里没有洗浴设备,到了夏天有些担心。房东太太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迪:圣楠,你何不试试把你的问题和邻居们说一说,也许可以有什么解决方法,比如每周借用一下。
二十岁的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个特别好的主意,因此,我如此这般写在小纸片上,一梯两户,一共五层,总共也就10张卡片,写完端端正正放在每户的门口。然后奇迹就发生了 —— 那天放学回家,先是一位盲人老先生上楼告诉我我可以去他们居室使用,而不久另一位老奶奶和她比我大一岁的外孙女也敲开了我的门,告诉我可以用她们的盥洗室。邻居,在遥远的法国,弥漫出一种浓浓的亲切感。

——《彩虹的另一端》作者:马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