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四十年
编委名单
编辑动态
编辑历程
征稿启事
来稿选登
征文花絮之一
征文花絮之二
征文花絮之三
征文花絮之四
征文花絮之五
征文花絮之六
 
您当前的位置:来稿选登

《留法四十年》征文花絮
80年代留法学生:难忘的记忆--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编者案]

《留法四十年》自5月11日发布征稿启事以来,受到留法同学的积极响应。30位编委利用业余时间广泛联络同学,细化征稿要求,在短短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就收到了很多留法学人的高质量文章。

同学们的文章从自己的留学经历,到在法国期间的趣闻轶事,从追寻和实现梦想的过程,到在各自领域的奋斗和贡献,充满真情实感,追忆留法岁月的点点滴滴。很多同学自毕业后因天各一方一直未能联络,通过《留法四十年》又重新建立了联系。张小平说,一边写一边就回忆起了太多的往事;丁辉说,《留法通讯》创刊号暨第一期四个字是他在一张黄皮纸上写的,张建华按他对毛筆字的理解剪下来的;王兆华和曹纬说,自1989年后就没有见过面了, 我们周四(7月6日编委会)好好叙旧了,多亏了《留法四十年》!

是啊,多亏了《留法四十年》! 还有很多编委的动情之语,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为了《留法四十年》,编委们一个个都卯足了劲。2017年3月19日开始筹备,4月23日成立编委会,5月10日在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官网(www.fecm.cn)首页开辟专栏,并注册了微信公众号(zflxwh),5月11日发布征稿启事,5月31日、6月9日-11日、6月14日、6月23日-25日,《欧洲时报》连续几天给予宣传;6月16日,欧州时报微信公众号长篇报道了《留法四十年》的相关情况。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留法四十年》征稿工作进展顺利,尤其是《求学篇》的文章精彩纷呈。

今天,我们在80年代留法学生发来的《求学篇》文章中摘录若干段落,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留法同学踊跃投稿,一起追忆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午后,我们在湖边躺在草坪上研究案例。我一股脑地把分析和盘托出,他慢悠悠地抓每个细节死缠烂打,一边是快速推进,一边是迂回包抄,不知不觉中案例的脉络就有了模样。每当这时,就要开始跑题。海阔天空,无所不聊。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从希腊神话,到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从亚当斯密到孔孟之道。思想在兴奋地燃烧之后,又静静地融进微波荡漾的湖面。校园在余晖中,披上金色的帷幔。心中旷远,好像在参禅悟道中得到了快意的升华。

——《乐在巴黎高商》作者:漠舟

 

一天傍晚,我吃完晚饭,在校园里散步,迎面碰上了这位法国大男孩。出于礼貌,要打招呼,我就随口问候:"你吃了吗?(那时全中国都是这么彼此问候的,不太熟悉的人应该回答,吃过了)",他却答道:"我没吃。"他不按常理出牌,立即让我乱了阵脚,慌乱之下,脱口而出:"我们一起吃饭吧?(这也是当时国人顺理成章的交谈方式,对方应该回答,不了,谢谢!)"而他却说:"好吧。(后来才明白,这种'邀请',实在唐突,对方也难以拒绝。"邀请"?天地良心,真是冤枉!)" 

——《你吃饭了吗?》作者:王莉

 

爱是人的生命现象中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同时,又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人需要爱,也需要被爱。因为,只有爱,才能使人认识生命的真谛所在。朱静是一个爱着,也是一个被爱者;她爱过,也被爱过。她爱过、也爱过她的一些人走了,但他们的爱将永久地留在她的生命中,变为她生命的一部分。这位爱者和被爱者向世人证明:爱是生命的动力,爱使她艰难却自尊自强地行进在生命之旅中。一位名扬海外的法国国家女博士,一位备受学生尊敬的全国名牌大学女教授,一位孜孜不倦地遨游于译著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女学者。她的人生历程绝非一帆风顺。相反,却是充满坎坷,充满艰辛,充满泪水,充满一次次的懊丧、失望和奋起抗争。她说:她真正信了,"文章憎命达",千真万确。也许,这应该是所有与命运抗争者最终都将悟出的人生真谛。

——《留法女博士的命运之旅》作者:张光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谓巨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不在一个阶段。比如国民收入的差距:一张北京到巴黎的单程机票就相当于我们一个大学毕业生33年的工资。1985年夏天,对于我们这些年轻学子,一辈子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倒时差......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年代这种体验不亚于人类登月的感受。

——《留学的印记》作者:郑可

 

在法国留学期间,我曾经在法属圭亚那生活和工作了十九个月,后来我又先后陪同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副院长陈竺到过巴西和墨西哥,但重回我曾经工作过的生态站还是得益于万科集团的赞助,带领董事长王石一行重回亚马逊原始丛林。2014年春节,我又带领人去了亚马逊河流的上游—秘鲁境内,其中,马丘比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行走世界》作者:张树义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你是谁;你做什么固然重要,但别人认为你做了什么更重要。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要让对方了解你,因为没有人想浪费时间去认识你。谦虚这个美德应该藏在内心深处,这是鞭策自己的法宝。但是,该表现和表达的时候,就一定要勇敢地表达和表现。 所以,学会表达和表现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中国留学生出了什么问题》作者:吴秦

 

一天在教室里自习,一位男同学突然请我教他玩麻将,我说麻将需要四个人才能玩,他在黑板上写下"4+4+4=12",告诉我他们家可以玩三桌。原来他父亲曾告诉他,地球上中国人实在太多了,要是法国人再不生孩子,以后整个地球将全被中国人占领了。他的父亲生了九个孩子,而他作为长子,又生了十个孩子。十个孩子的管理俨然像管理一支足球队。每个孩子的信息都需要在小本本上记录, 晚上睡觉都需点人数。由于年纪相差较大,每周他只能满足一个孩子的愿望或需求,一次带孩子去主题公园,门票减半也要二百多欧元,他们只好放弃,可公园主管不忍心,最后特例赠送他们免费游园,条件是能拍一张全家福作为纪念。我开玩笑:你们一家再努力也是枉然,假如法国整体的生育率跟不上,啥时候才能超过中国?

——《我与ENA》作者:李华

 

一次成功的外科手术,就像一件成功的艺术品那样令人赏心悦目。在巴黎留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罗丹博物馆。《深思者》、《巴尔扎克》、《加莱市民》、《吻》等惊世之作启蒙人生。这是大师智慧的双手赋予一件件冰冷的雕塑以呼之欲出的生命。在取得无数次成功之后,罗丹写到:"每一次创作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但没有一次能做到尽善尽美(Je fait mon mieux chaque fois, mais je ne peut pas faire parfaitement)"。

——《肝移植的故事》作者:赵中辛

 

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祖国的土地上发展这样的科技和教育,让科技为自己还不富足的祖国和同胞造福。但是下了决心是一回事儿,到了实际学习时则困难重重。如到学校刚开始上课时,由于语言问题听得总有些似懂非懂,再加上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作怪,提不出什么问题,因此外国老师和同学对我们并不太重视。记得我问一个很要好的法国同学,法国高铁TGV采用的是什么电机控制时,他很神秘的对我做了一个鬼脸,这是最高商业秘密!那一刻深深印在我的心里,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我和中国高铁的机缘巧合》作者:李永东

 

法国是很适合骑行的国家,有专门的自行车道,火车也可以帮忙托运自行车,非常的方便。从贝尔福出发往北可以骑行到的Malsaucy湖,沿途穿过田野小镇,长满绿草的低缓山坡,都是典型的法国乡村风光。甚至有的同学骑行到瑞士,不用担心机动车抢道,顺便欣赏沿途风光,是很不错的休闲方式。记得有一次,骑自行车去超市,回来的路上想换一条路线,一直骑行在风光旖旎的田间,忽然多了很多机动车,并且都朝我摁喇叭,才注意到已经骑到了高速路上了,赶紧掉头骑回原来的路线。

——《留学记忆:纪念我的贝尔福留学生活》作者:乔江浩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留法学人多半都住在大学生宿舍,自已的房间里也没有电视,想看电视就得看去宿舍楼的公用客厅。不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倒是人手一份,业余时间,读报从头到尾,一遍又一遍。刋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邓小平打桥牌轶事无人不晓,搞得留法学人心里痒痒的,跃跃欲试,都想学几番高招,而世界桥牌女王杨小燕的桥牌牌例分析讲座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更是引人入胜。时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的周觉也爱打桥牌,几招过后才知周大使原来是桥牌高手,当然这是后来知道的。

——《打桥牌:留法学子的集体智力娱乐》作者:朱元发

 

当时,农业部已在北京林学院和华中农学院设立了语言培训中心。自己在继续自学英语和期望接到农业部培训通知的同时,也在盘算着去英美哪个国家甚至于哪所大学深造的可能性。但命运似乎总喜欢与我开玩笑,大概是1983年4、5月份吧,学校管人事的一位老师找到我和我同班同学张永祥,告诉我们,农业部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送我们到一个神秘的国度法兰西共和国去留学。一切是这么突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没有任何质疑的可能,阴差阳错,命中注定了我要与法兰西有缘。

——《注定与法兰西共和国有缘》作者:李绍华

 

在这个城市将近六年的学习生涯,就是从这样的老师和同学那里,看到了生活是丰富和多面的,除了认真工作以外,可以睁大了双眼,去欣赏这个多彩的世界,那里有不同的人群,居住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或古老深沉,或崭新活泼的文化,有高山湖泊沙漠森林,无数处震撼人心的自然美景;我们可以张开了耳朵,去聆听不同的声音语言,从拉丁语系到中国亚洲汉语系列,甚至世界各地不同口音的英语,到各种风格的音乐;我们可以打开心灵,去和大家分享我们古老而且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伸开双手,去拥抱这来自五湖四海的友谊。

——《大山里的人》作者:张凤云

 

张贤亮不谙法语,在巴黎住访一年多,工作交流倚仗翻译,法方委派了贝阿特丽丝担任。这是一位年轻貌美的法国女郎,单身母亲,文学硕士,从事法国文化工作。巴黎的中国人把贝阿特丽丝这一长串名字简化为 "贝阿" 两个字,念起来顺口多了。她有着惊人的语言能力,脾气温和,语气亲切,喜欢咯咯笑,极具感染力,说中文流畅到了毫无障碍的地步,我听她说出 "尿尿儿" 这个北京皇城根儿老百姓的词,感到贝阿真是绝了,中国没有她搞不懂的事儿。

——《回忆学长张贤亮》作者:郭凝

 

我在SUPELEC的班上一共20人,其中有三人来自L'X的同学,只有我一个外国人。SUPELEC采用模块式教学,三分之二的老师都是外聘的。平时在课堂上,我很少举手发言,老师也只是看看我,从不问我问题。终于,有一天有位来自L'X的同学建议老师让我回答一道题。法国人通常喜欢表现自己,答题既快又准;但当我把五种解题思路全部写出来时,全班先是沉默随后掌声如雷。因此,沉默不等于不会,也是一种选择。

——《留法是我渴望爱情的选择》作者:王礼强

 

如果说大城市的地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那么波尔多缓缓的tram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闲暇和宁静:在tram上,悠然自得的乘客不是静静欣赏窗外美景,就是找身旁的陌生人聊聊,或是陷入深深的思考。波尔多的tram,宛如幽幽的乐章:你坐在tram上看窗外的风景,风景里的游客在古城看tram,清风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古城的梦。

——《波尔多的tram》作者:胡珊

 

老佛爷, 巴黎春天, 街边一家又一家的名品店,这片区的每一个街角,都挑战者姑娘们的购物欲望, 摸摸自己扁扁的荷包, 一声叹息, 又一次振奋: 为了我们的包包,拼劲全力努力学习。大概老佛爷一楼的每个橱窗中的当季款,都成为了一次又一次我们努力,熬夜奋战的动力。这是个物质欲望满满的时代, 虽然,我们奋斗的动力时不时地来自于香奈儿,迪奥, 我们也知道,这三年的人生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个爱马仕的限量版。

——《如意村二三事》作者:陈怡雯

 

古语道,粱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在法国呆了数年之后,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与日俱增。公司的玻璃天花板,使你纵有浑身解数,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日复一日地做着工作,而那边自己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由此带来的种种机会,令人向往。可以说,回国发展,即便是在八十年代,也是许多留法学人的共识。

——《不忘初心,逐梦前行,一个留法学子的自述》作者:刘可夫

 

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是第一次讨论。我还是以传统的观点看待项链的主人公,在我的发言中主人公她成为一个爱虚荣被批判的角色。文章还没有念完,教室里一片喧哗,同学们无法接受我的观点。是导师的评语让我下了台阶,时隔33年我仍然记得他的发言:'来自人民中国的黄女士的发言是她对《项链》的看法,文学评论允许不同的观点交流,我们可以不同意,但我要指出她的发言材料充分,用词准确,是一次十分雄辩的发言。'

——《留学法国:我的法兰西情结》作者:黄慧珍

 

是的,法国图卢兹全体中国留学人员献给祖国的礼物就是一颗"心",一个"心在祖国"的心愿,一个"心在祖国"的礼物。岁月如梭,32年过去了,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政见异同,无论能力大小,无论岗位高低,当年签名的人,在用各自的实际行动,不断续写着各自"心在祖国"篇章,不断丰富着这份献给祖国的简单厚重的礼物。

——《心在祖国--速记法国图卢兹市中国留学生的一份礼物》作者:杨崇俊

 

另有一个法国男老师比我十几年学习生涯中遇到的所有中国老师都要率性得多。他在课堂上总是谈笑风生,还特别喜欢向学生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偏偏每次提问后,学生们都愣愣地看着他不出声,没有任何反应,气得他拍桌子大发雷霆。几次下来,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次,在学生们静静听他一顿狂吼之后,我站起来正色道:"先生,我们都是外国人,您的问话我们有时没听懂,有时听懂了还要想想如何回答您。可不可以给我们一点时间来思考您的问题呢?"老师没料到这次居然会得到这样一番回答,不禁愣了一下,但很快就转嗔为乐,和蔼地对我说道:"您说的有道理。"此后他就再也没发过脾气。这让我领教了法国人的火爆性子,也欣赏到他们不过分好面子,善于迅速调整心态,平等对待学生的品行。有时面对学生的毫无反应,他刚习惯性地举起手要拍桌子发火,但马上就意识到我们需要时间思考,表情顿时缓和下来,温和地看着我们。每当这时,我就赶紧回答问题,以消除他面对冷场的尴尬处境。于是我成了全班反应最快,语言表达能力最强的学生。想来,这或许是得益于我在使馆的几年里死啃苦读,背诵了大量课文的自学经历吧。

——《卸任中年使馆女官员孤身自费留学巴黎》作者:胡晓焰

 

当天晚上Lecointe家安排我住在他们的客人房,好宽的一张床啊!睡前洗漱,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又洗漱,自己觉得都是正常的流程!可是当Alain的母亲后来去盥洗间收拾时,听她惊叫了一声。原来是我没有正确使用洗脸用具。头一天她准备客房用品时,在盥洗室放了大浴巾、中等大小的毛巾和象手套一样的针织品(法语也确实叫gant即手套)各一件,但是确实我不知道那个"手套"是干嘛的,我以为是擦手的,而把那一张中等大小的毛巾打湿用来洗脸了。原来,"手套"才是应该被打湿后用来洗脸,而中等毛巾是用来擦干的。我刚好用反了。我明白后很尴尬地说着对不起…。尽管这样,当天星期天下午离开时,Alain的父母给我装了一篮子东西让我带回波尔多, 包括他们家自产的一些水果和他们养的鸡下的蛋。真是热情、友好、善良、包容的一家子!

——《初到法国囧事记忆》作者:王兆华

 

那是我到法国后第一次请法国人吃饭,在此之前还没有被法国人请过,所以还不了解法国的饮食文化。五个人吃八菜一汤实在是太多了!我一个人无法把菜都做好同时搬上桌,只能做好一个上一个,菜上了以后自然就要陪着一起吃,要介绍是什么菜,这个菜有什么历史,是怎么做的。结果客人因为不知道有几个菜就把先上的菜都吃了,后面做出来上的菜又舍不得不吃,结果最后把他们都吃撑了!还好我准备了正宗的天津玫瑰露酒和"中国牛轧"做餐后甜点,玫瑰露酒正好可以做消化酒。一直消化到半夜一点多他们才能挣扎着站起来回家去!

——《Fast food chinois - 与中华美食有关的留学故事》作者:张小平

 

那个年代我们学生自己都没有电话,往国内打电话必需去公共电话亭。记得在我们刚到法国的前两年,电话卡还没普及,一般的电话亭只能用法郎硬币。最大的硬币是5法郎,往中国打电话一分钟价格超过10法郎,也就是说每讲一分钟话,起码要往机器里扔两次5法郎硬币。如果只有小硬币的话,要不停地往里扔,否则电话就断掉了,得重新拨打。经常是讲起话来忘了扔硬币,扔硬币时忘了要讲什么话,费钱不说,还特别紧张,每次打电话都像上战场。不过,这都难不倒穷学生,总能想到省钱的办法。跟我同住在Antony大学城的一位同学发明了一个绝技:用一根细绳把一枚5法郎的硬币绑上,打电话时,通过细绳控制硬币的位置,硬币到一定位置电话便开始启动,这时抓紧细绳不让硬币动,硬币不动,机器就认为还有钱,这样电话便可以一直打下去。当然,这种技术不是谁都能掌握的,硬币的位置一定要控制得很精确,高一点或低一点都不行。我本人也照着他讲的去试了几次,但从来没成功过。

——《留法趣事》作者:汪善进

 

那时,我有一个学生在居里夫人实验室里读博士学位,女孩,是杨承宗先生的博士生,属于共同培养。我三个月内要办理去以色列的签证,购买机票,又换了一次住处,心里不太安静,尽管如此,我还是做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数据,收入到实验室的年度报告内。对凡尔赛、圣心教堂、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等粗粗地看了一下,走马观花,非常肤浅,还是被巴黎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动。法语我不懂,影响了与人的交流,还好,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学者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非常绅士,非常和蔼,属于教授一级,英语非常流利。他知道我孤身一人,周六的早上,约我同时到实验楼,然后一起步行到巴黎的一些有典故的街道,用英语给我细细讲解名人、名事、名建筑的来龙去脉,以及巴黎的起源和发展,还送了一本英语的旅游书给我。1992年第二次我再去法国,是在巴黎南部玫瑰泉镇的一个研究所工作一年,他又帮了我一个大忙,在巴黎国际大学城帮找了一个能长期居住的房间,至今仍然记得他的绅士风度,不曾忘记。

——《初见巴黎》作者:刘清亮

 

假期结束了,周末留学联谊会又把大家聚在一起,谈各自的见闻,我把暑期海边和葡萄庄园的经历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遍,有些同学却认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不应该干这些低级下等的事,否则如何才能有做国家主人的意识?",义正词严的说辞总是能占领一些制高点,我打趣的回复:"现在当儿子以后就不能当爹啦?一生儿子立马当爹"。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显现出人的多样性。

——《留法点滴》作者:陈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