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一个名叫东方欣康的瓶子,
在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沉睡了16年。
她来的时候一瓶一枝花,
祝福刚刚诞生的留博馆康乐繁荣。
她与留博馆同岁。
2020年,她的16岁花季。
16岁的她,厚积薄发,
浸润了留博馆的书卷气。
16岁的她,亭亭玉立,
开启一段奇妙的追梦之旅。
她说,你准备好了吗?
快把你的梦想装进瓶子。
我带着你,你带着爱和努力,
一起把梦想变成真实的你。
从2020年3月1日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推出东方欣康瓶与中国留学生人物九宫格。今天是专业瓶第三期,艺术人生。选择你喜爱的专业瓶,涂上你喜爱的颜色、图案或文字;选择一位你敬仰的留学生人物,配上他(她)的简介;写上你想说的话,以及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一起发到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邮箱info@fecm.cn。将会有惊喜等着你哦!
东方欣康专业瓶(三)

中国画,西洋画,雕塑,漫画,
音乐剧,话剧,电影,戏曲,
古典舞,现代舞,芭蕾,歌舞……
凡与艺术有关,
便会点亮生活。
艺术与生活,
看似很远很远,
其实离我们却很近很近。
没有了艺术,
何来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虽然,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
拥有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但是,
我们可以欣赏啊,
让艺术滋养我们的灵魂。
今天的东方欣康专业瓶,
装着九位艺术家的艺术人生,
也装着滋养我们的艺术养分。
选择一个吧,
涂色,画画,写文。
一个你专属的东方欣康瓶,
便会在留博馆等你。
有一天你会发现,
吸收了艺术滋养的你,
真的也会有一段艺术人生。

中国留学生代表人物(三)
蔡仁抱(1899-1976)留学日本,摄影学。
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15年开始从事摄影研究,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27年与郎静山、胡伯翔、张珍侯创办上海第一个摄影团体“中华摄影学社”。1930年代初任《时报》特约摄影记者。从1940年起研究电影机械革新,钻研红外线摄影。1950年代初,研制尖端科技摄影机械支架。1958年为上海6个化验所拍摄放大1万倍的新发现细菌照片,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还曾试验将彩色人像直接做在塑胶上获得成功。1959年任八一电影机械厂科技摄影顾问。是中国现代摄影创作和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作品有《浴驴》、《疏林》等。
丰子恺(1898-1975)留学日本,美术学。
浙江崇德(今桐乡)人。1921年留学日本,入川端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及音乐。同年回国,先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立达中学任教,并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澄衷中学、淞江女子中学等校兼课。1933开始从事绘画和翻译。1938年任《抗战文艺》编委,后在桂林师范学院、浙江大学任教,1941年任副教授,同年底任重庆艺专教授、教务主任。1942年夏在重庆沙坪坝从事绘画创作。1946年在上海出版《子恺漫画选》。1947年去杭州,出版《劫余漫画》。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美术家学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画集有《丰子恺漫画》、《护生画集》等。
蒋英(1920-2012)留学德国、瑞士,音乐学(声乐)。
女,浙江海宁人。1936年留学德国,翌年入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1941年毕业。1942年至1944年在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46年回国。1947年与钱学森结婚后同赴美国。1955年与丈夫一起回国,任中央实验歌剧院独唱演员兼教师。1959年起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教授。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著有《西欧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发展》。译有《肖邦传》、《歌唱的音响学》等。
茅迪芳(1935- )留学捷克斯洛伐克,舞蹈学。
河南开封人。1956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国立音乐学院舞蹈系学习,广泛观摩学习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著名歌舞,1958年回国。1959年调云南省歌舞团任编导和演员。1973年调兰州部队政治部歌舞团任编导。1980年被选为甘肃省舞协副主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民族舞蹈,其中傣族舞《赶摆》被评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优秀节目,并与其创作的《舂米》、《采茶》等一起被拍入影片《彩蝶纷飞》;与人合作的舞蹈《绣金匾》被评为第四届全军文艺会演优秀节目;《永不下岗》、《雪山曙光》被评为全国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会演的优秀节目;《山花烂漫时》获兰州部队创作奖。著有《佤族舞蹈介绍》等。
冼星海(1905-1945)留学法国,音乐学(作曲)。
广东番禺人。1929年留学巴黎,师从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加隆。后创作女高音独唱曲《风》,被列为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的节目,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在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杜卡指导下学习作曲。1935年回国,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加入上海歌曲作者协会,创作《战歌》、《流民三千万》、《救国军歌》等抗战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话剧《复活》等谱曲。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宣传抗日,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其间创作歌曲有《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1940年赴苏联考察,因交通中断未能回国,继续完成了在国内已开始创作的《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又创作了《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中国狂想曲》等。一生创作歌曲250余首,大合唱4部,交响乐、交响组曲4部,管弦乐、独奏曲等数十首,还有音乐论文数十篇。
熊佛西(1900-1965)留学美国,戏剧学,硕士。
江西丰城人。1923年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戏剧、文学,获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历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兼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并成为中国戏剧社成员。1929年与人同编《戏剧与文艺》。1932年任河北定县农民剧场主任,主持农村戏剧实验。1938年在成都主办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1946年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1949年后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今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常务理事、上海市戏剧电影协会主席等职。著有戏剧集《青春的悲哀》、《佛西抗战戏剧集》;戏剧理论集《佛西论剧》、《写剧原理》等。
徐悲鸿(1895-1953)留学日本、法国、德国,美术学(素描)。
1917年5月私偕蒋碧薇赴日本学习美术,11月回到上海,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巴黎徐梁画院进修素描。1920年入法国国立巴黎最高美术学校,专习素描,兼及油画。1921年赴德国柏林,问学于画家康普,在博物馆和动物园作画写生。1923年返回巴黎半工半读,所作油画《远间》、《箫声》等在巴黎展出轰动一时。1925年回国。1926年再度赴法,游历瑞士、意大利、瑞典等国。1927年回国。1928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1933年携中国近代名家作品600余件首次赴欧洲法、德、比、意等国许多城市巡回展出。1934年回国。抗战爆发后,曾与人组织“默社”,开展美术活动,多次在国外举行画展,将卖画所得捐助抗日。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常委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美术家和教育家,对国画和西画深有研究,精于素描,尤以画马驰誉中外。代表作有油画《箫声》、《田横五百壮士》;国画《奔马》、《九方皋》、《愚公移山》等。
张充仁(1907-1998)留学比利时,油画与雕塑学。
上海人。1931年留学比利时,入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与雕塑,1935年毕业,获比利时国王亚尔培金质奖。1936年回国,在上海开办充仁画室。1938年受聘入之江大学建筑系,任教授,长期从事美术创作与教育。1953年参加上海美协,先后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1958年任上海美专雕塑系教授。1965年起于上海油画创作室工作。1977年当选为上海第五届政协委员。作品有《张充仁雕塑选》、《张充仁水彩画选》。
张骏祥(1910-1996)留学美国,导演学,硕士。
江苏镇江人。1931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5年。1936年公费留学美国,在耶鲁大学戏剧研究学院学习导演。1939年获美术硕士学位。1940年回国后,任教于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和上海市立剧院。1949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兼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厂长、上海电影局副局长、局长,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等。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影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小城故事》、《边城故事》、《美国总统号》;电影剧本《乘龙快婿》、《远方日记》、《胜利重逢》;以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有《鸡毛信》、《新安江上》。论著有《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导演术基础》;导演的影片有《白求恩大夫》等。
|